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时资讯 » 热点资讯 谈妥!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美方将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

谈妥!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 美方将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

有1266人浏览 日期:2019-12-14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201912131669965_659744

图片来源:国新办官网

博弈两年,中美贸易摩擦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北京时间13日晚,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一槌定音,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文本达成,美股三大股指齐涨,市场终于不用被黑色星期五的恐惧所支配。于中美而言,贸易摩擦反反复复,伤人又伤己,在被全球化深度裹挟的当下,一份平等互利的贸易协议才是重中之重。两年来的摩擦给出了最终的答案—“中美关系40年发展演变的最大启示,就是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才是中美两国的最好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深夜官宣

“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团队的共同努力,双方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的基础上,已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北京时间12月13日晚23点,在世界的屏息注视下,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终于公布了最终结果,反复了两年的中美贸易摩擦暂时告一段落。

根据国新办公布的声明,协议文本包括序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扩大贸易、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最终条款九个章节。同时,双方达成一致,美方将履行分阶段取消对华产品加征关税的相关承诺,实现加征关税由升到降的转变。双方约定,下一步双方将各自尽快完成法律审核、翻译校对等必要的程序,并就正式签署协议的具体安排进行协商。

消息公布后,美股三大股指瞬间短线拉升,道指短线涨100点,现货金银跳水。离岸人民币兑美元短线上涨,跌幅收窄,现报6.9582。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涨0.35%。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处理两国经贸关系必须从大局出发,达成经贸协议有利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在经贸、投资、金融市场等方面产生积极效应。”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王受文如此说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宁吉喆也提到,目前双方都认识到,扩大中美贸易合作有利于两国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美贸易发展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源于中美经济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从两国超大规模经济和市场看,中美贸易还有很大的潜力。

市场终于等来了最终的官宣,对于全世界来说,中美“握手言和”都是一件喜事。事实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在一天前便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有所透露,特朗普称,中美已非常接近签署贸易协议,并强调这一消息是双方都希望看到的。

彼时,消息一出,重磅利好立即引燃市场。美股领涨全球股市,三大股指开盘后大幅拉升,盘中均触及历史新高,亚洲股市也出现普涨的情况,日经225指数涨幅领先,沪港股市双双走强,恒生指数涨逾2%,创逾两个月来最大升幅;上证综指涨约1.5%,创10月14日以来最大盘中涨幅。

而在1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称,美国三大股指及欧洲股市普遍上涨,这再次说明,中美通过磋商达成协议符合中美两国和各方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当时,华春莹还强调,中方在中美经贸磋商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方始终致力于通过建设性对话解决和管控中美之间存在的分歧。

选择这一时间节点“官宣”,自然有其中的深意。12月15日就将是新一轮关税生效的时间。根据美国政府此前的声明,如果中美双方未能在12月15日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美方将对价值156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5%的关税。同时,中方也将对来自美国的商品开始加征关税。

协议的具体内容还未公布,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此前从商务部了解到,第一阶段协议中,中方将根据国内需要,按照市场化原则,增加自美农产品订购,以及美方将为此创造良好条件。今年以来,自美进口了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包括大豆2000万吨、猪肉70万吨、高粱70万吨、小麦23万吨、棉花32万吨。

摩擦弥合

两年来,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美方的态度也反复无常。矛盾始于2017年8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特朗普的授意之下,开始发起对华301调查。第二年3月,依据调查结果,美国正式宣布,计划对中国6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进口关税。

2018年7月6日,美国开始对第一批清单上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与此同时,中国也予以了有力反击,于同一时间开始对美国500亿美元的进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

之后,美方陆续宣布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并将税率从10%提高到25%。经历了多轮磋商之后,2018年12月1日,双方同意停止加征关税,并“休战”90天。

但到今年,美方再次变卦。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自华进口的约3000亿美元商品加征10%关税,分两批自2019年9月1日、12月15日起实施。美方措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持续升级,极大损害中国、美国以及其他各国利益,也严重威胁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

针对美方上述措施,中方则被迫采取反制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对原产于美国的5078个税目、约750亿美元商品,加征10%、5%不等关税,分两批自2019年9月1日12时01分、12月15日12时01分起实施。

近期,在经过多轮磋商之后,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重现曙光。在10月1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透露,目前,中美双方正在加紧磋商,争取就协议文本进行落实。在第十三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结束后,双方牵头人共进行了4轮通话。在最新一次的通话中(11月26日),双方就解决彼此核心关切问题进行了讨论,就解决好相关问题取得共识,同意就第一阶段协议磋商的剩余事项保持沟通。

与此同时,美方的态度也转变明显,频频放出风声,表示双方谈判进展顺利。“他们想要,我们也想要,”特朗普开始承认美国也希望达成协议。此前,他一再辩称北京比华盛顿更需要达成协议,并称“不介意等到明年美国大选后再签署贸易协议”。

美方“服软”的背后,是企业界对美国经济的担忧。当地时间12月11日,美国摩根大通公司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加征关税的政策对美国不利,它将会打击企业和消费者信心。”

就在此前不久,由支持自由贸易美国人联盟和支持自由贸易农场主联盟发起的“关税伤害美国腹地”游说行动发布的报告显示,自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美国政府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的关税让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额外支付了420亿美元。

互利双赢

在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到来之前,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达成仿佛是一份礼物。如今美国正值假日购物季,但此前的关税阴影却始终挥之不去。彼时,消费者们普遍担心,12月中旬新一轮关税一旦生效,新增加的成本很可能会推高物价,压力会直接转移至消费者身上。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的“黑五”一度被称为可能是美国消费者最后一个以最优价格囤货的机会。

上个月末,路透社援引纽约联储研究人员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在今年9月的关税后,中国输美商品的价格几乎无变化,而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估计每年将承担约400亿美元的关税成本。而在今年6月,661家美国企业、机构还联名向特朗普致信一封,其中援引美国智库全球贸易伙伴咨询公司数据称,若美国对中国3000亿美元输美产品关税上调至25%,加之目前已经生效的关税部分,总计会让200万美国人失业;美国四口家庭平均每户每年将增加2000美元的开销;美国GDP体量将降低1%。

“达成协议肯定是一件好事,毕竟与其两败俱伤,还不如推进一步。”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如此说道。徐洪才进一步分析称,如今美国通胀压力很大,现在已经进入季末,再次嘉盛关税肯定会对明年产生影响。美联储已经暂停降息,说明美国通胀压力已经上升,通胀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加征关税,我们加征关税,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成本上升,通胀就上来了,而通胀上来美联储自然不敢降息。

而对中国而言,徐洪才也分析称有积极作用,因为目前中国出口较为疲弱,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在我们的关税清单中,也包含从美国进口的大豆、猪肉等,但这些也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这些都是相互影响的,目前来看,时间点很重要,也是为了提振市场的信心,毕竟中美两个大国在贸易摩擦这方面稍微有所缓解,对全球经济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称,时间点方面,12月15日是美国第二轮3000亿商品加征关税的时间,要是过了15日,特朗普必然要有一个说法。达成协议会对中国的稳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对来说中国稳增长还是靠内需,目前中国正在转型,逐渐转向内需拉动,虽然美国加征关税有影响,但不会造成“致命性”影响,中国经济主要还是靠自主性,未来中国经济不能完全寄托于国外市场,国外市场可以利用并且充分利用,但是需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利用,不能把饭碗挂在别人的肩膀。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保6”之争,随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槌定音,指出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要积极进取,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而在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也认为,要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而在国际视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长江、尼罗河、亚马孙河、多瑙河昼夜不息、奔腾向前,尽管会出现一些回头浪,尽管会遇到很多险滩暗礁,但大江大河奔腾向前的势头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