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时资讯 » 社会新闻 国网浙江双创中心:撮合绿色技术交易,践行“双碳”社会责任

国网浙江双创中心:撮合绿色技术交易,践行“双碳”社会责任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有262人浏览 日期:2022-06-28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由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主办的“社会责任标杆企业浙江行”系列活动第六期之走进国网浙江双创中心参观学习活动于6月25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吉利集团、天能集团等浙江企业60多名会员实地考察,在此共探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之道。

 

据介绍,2021年5月12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在浙江,以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为主体,设立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该中心聚焦“双碳”目标,对绿色技术供需双方进行撮合。一年来,已促成189项交易,交易额突破3亿元,撬动超百亿绿色产业投资。

“推动绿色技术开发应用,助力中国实现双碳愿景,这是国家级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的最大社会责任。”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会长蔡宁教授说。

据悉,浙江版绿证(绿色电力积分)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2021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案例”。在推动绿色电力积分体系创新实践中,该中心又是怎么做的?据国网浙江双创中心副主任贺沛宇介绍,2021年6月,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推出浙江版绿色电力证书——绿电积分,为购买绿电积分的主体提供绿色消费认证、公益宣传、国际互认、示范推广等服务,并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上架交易。引领绿色消费新风尚,创新了“碳中和、碳普惠、碳壁垒”社会责任实践。

 

“绿电积分连接国家绿证和国际绿证体系,按照1个绿电积分证书对应100千瓦时上网电量标准核发相应证书,完成国家补贴清单内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的绿电积分核发与国家绿证制度衔接,可按10∶1兑换成国家绿证。” 国网浙江电力双创中心三级职员刘周斌解释说。

例如,去年5月,浙江绿色电力积分亮相浙江省“扫绿码,碳中和,畅游浙江大花园”活动,以“认购绿电积分抵扣碳排放,享消费优惠”为主线,推广绿色低碳消费的理念,实现认购绿电积分2.9万个,对应消纳绿色电力290万度,履行了碳中和的社会责任。打造了“碳中和”浙江实践。

又如,去年8月,双创中心与中国联通携手开展“畅享生活 为爱在线”爱心主题活动,通过线上认购绿电积分,助力残障事业,公益聚爱,平台点击量突破20万人次,向浙江聋协捐赠爱心物资10份。同时,完成线上认购60个绿电积分,兑换联通好礼60份,消纳绿色电力6000千瓦时。成功打造了“碳普惠”的浙江实践。

再如,去年9月,欧亚汽车制造(台州)有限公司通过全国绿色电力证书自愿认购平台,购买了国网(台州)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中广核(当涂)新能源有限公司、华能通榆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的887万千瓦时电力,获得2.26万个绿电积分,对应消纳绿色电力226万度。成功打造了“碳壁垒”的浙江实践。

今年,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与中教能源研究院合作,在全国400余所高校中开展绿电积分认购活动,已累计认购9000余绿电积分,相当于促成900万度绿电交易。中教能源研究院杨虎曌表示,绿电积分助力全国绿色校园品牌创建,是全国高校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

“绿电积分的环境价值潜力无限。它还将广泛应用在绿色入住、绿色出行、低碳旅游等方面。绿色消费可以直接转化为绿电积分,让更多消费者真真切切感受到自身为节能降耗作出的贡献,惠及大众,倡导绿色消费,践行社会责任。”贺沛宇说。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组建了一支30人的绿色技术专家经纪人团队,专门为交易者提供技术受理、公开交易、交易鉴证等服务,同时组织多方联合开发建成全球智能检索系统,储备了100余万项绿色技术专利,以大数据辅助技术经纪人决策。

据技术经纪人谢知寒介绍,2021年6月,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二氧化碳捕捉、封存和利用技术”在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线上平台上架。2022年3月,采用该技术的浙江省首个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示范项目,在浙江浙能兰溪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工。这一示范项目建成后,可将发电产生的一部分二氧化碳捕集回收,并用于加气砌块砖的生产,替代原有生产过程中的蒸汽消耗,预计每年可捕捉二氧化碳1.5万吨。

“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 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田茂利表示,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以社会责任为己任,聚焦可再生能源的环境属性,促进绿色贸易和绿色消费,为社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科创动能,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开创了新局面。

长期分管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浙江省经信厅原副巡视员李丹表示,国网浙江双创中心不仅在机制体制创新、成果孵化转化、社会服务能力上实现了创新发展,更是通过社会责任这一载体,向全社会向世界输出双创文化的正能量。双创中心通过多年的实践,社会责任工作体系科学完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希望浙江的企业通过社会责任这一共同使命,一起探索和交流,不断向社会发出更好的声音,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