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实时资讯 »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牵引青岛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牵引青岛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 有245人浏览 日期:2021-12-02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分享到:
11月26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青岛科创板“第5股”,也是青岛今年第9家在A股市场挂牌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
 
经济社会要发展,就要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高企频频登陆资本市场的背后,是青岛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奋楫扬帆,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青岛全力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等方面加足马力,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30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年底高企总数有望突破5400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36家,科技金融累计助力企业获得信贷1198亿元,全国乃至全球领衔的颠覆性技术频频在青岛面世……激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豪情,青岛创新引领的“时代答卷”正徐徐展开。
 
“三步走”培育科技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科技企业发展的数量、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城市科创引领力的“风向标”。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库高企”的科技企业培育梯队,全市科技企业“量”“质”齐升,成为科技创新最强有力的“生力军”。
 
通过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今年以来全市有7批共计6306家企业通过评价,数量居全省首位,为更多高企诞生打好了“提前量”。由这些企业牵头,青岛共83个项目入围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数量占全省入围项目约五分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入围项目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将获得省市联动的无偿资助,这充分体现了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今年,大数据手段也在青岛高企挖潜、评审、管理等全链条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高企认定评审过程中,青岛通过引入大数据筛查“护航”,校验企业申报数据的关键指标,“过滤”具有信用问题或受到过各级行政处罚以及虚假瞒报的企业;在日常监管中,也通过大数据手段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以做好全流程信息管理。
 
通过优化高企认定流程,建立申报受理常态化机制等手段,青岛预计今年高企总数将突破5400家。优中选优,进一步开展高企上市行动,全市有80家高企进入上市培育库,更多科技企业正在为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而“蓄力”。
 
科技企业的蓬勃发展,源于青岛多措并举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服务,为科技企业生长提供了“沃土”。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青岛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和经费分配机制,今年以来,市级科技专项资金投向企业的比重增长至81.3%。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揭榜挂帅”成为今年青岛发展的“热词”。建立选贤任能、让能者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实现“能者上”,这种“英雄不论出处”的科技体制机制,已成为青岛驱动关键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发挥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市科技局瞄准关键领域、重点方向,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组织征集、实施科技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是最主要的项目牵头方,最高可获得100万元的科技资金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张榜”过程中得到及时回应,“揭榜者”的成果转化落地更加畅通,市场竞争激发了更大的创新活力。
 
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热带雨林”,今年以来,孵化载体的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彰显。据悉,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已引进企业23家;春光里打造“青岛智谷”,已引进注册244家泛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累计引进注册企业80家。同时,本地头部企业打造的专业孵化器也成为发展“标杆”,海创汇在青建立7个加速器,加速项目346个,总估值达1600亿元,已孵化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企业3家、高企26家。
 
科技金融的深度融合,则为科技企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目前,青岛科创母基金立项子基金超过40只,总规模超200亿元,通过子基金和直投项目15个,完成认缴额近2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超过65亿元。通过完善科技信贷“白名单”制度,市科技局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累计助力企业获得信贷1198亿元。
 
从体制机制入手,青岛还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找到了更多通路。依托“半岛科创联盟”这一平台,联盟秘书处已组织走访企业、高校院所1200余家,收集创新需求2133项,发布待转化成果1.5万项,并据此组织各种形式的对接会1.7万场,推动531个项目得到了精准的深入对接。
 
上市高企36家,头部企业引领力更强
 
如果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那么高企就是创新的“排头兵”。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创造了以上市高企为代表的头部科技企业发展的新高度。
 
今年以来,青岛加码推进高企上市行动,把推动高企上市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筛选优质企业进入高企上市培育库,给予重点支持。据统计,青岛年内新增上市高企9家,上市高企总数已达36家。
 
刚刚上市的云路股份就是培育库的“优质毕业生”。云路股份入库后,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承建了青岛市软磁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并获得技术创新专项、入库企业研发投入奖励等系列支持。通过获批组建青岛市软磁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 云路股份与西南交大、北京科大、中科院声学所等高校院所展开合作,对软磁材料开展了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打造了综合性重大创新平台,“硬科技”属性更加突出。
 
像云路股份这样的高企,青岛高企培育库里还有80家。针对上市培育库企业的不同需求,市科技局实行了“一企一策”精准服务,通过分析研判企业研发方向和产品构成,“定制”科技服务。云路股份和中车四方联合开发磁悬浮高铁的磁铁轨道,就是市科技局定向“牵线搭桥”的成果,在青岛科技计划重点研发专项的支持下,该磁铁轨道已开展20公里试验线。
 
据统计,自2019年启动高企上市行动以来,青岛已有17家高企登陆A股市场,还有20余家高企已经进入上市辅导及排队审核阶段。市科技局局长吕鹏介绍,青岛即将进一步实施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争取到2024年全市上市高企达到60家。
 
青岛头部科技企业的创新引领力还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前不久,山东省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山东省科技服务发展推进中心联合发布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名单,全省共200家企业入选。
 
这是山东首次发布科技领军企业名单,是对全省1.46万家高企进行的一次“大检阅”,青岛共有40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列全省第一,其中排名前十的企业中有4家青岛企业,彰显了青岛头部科技企业的绝对实力。
 
同时,青岛的头部科技企业也正将发展的“触角”在全国范围内延伸。今年,市科技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发布了青岛首批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认定名单,获批的4家单位均由海尔、海信等头部科技企业牵头创建。
 
以市场为主导,通过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企业得以在青岛辖区以外就地集聚人才推动发展、吸引项目来青落地、建立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对接海外创新创业资源,为青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动能。
 
颠覆性技术为创新型产业奠基
 
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企再到上市高企,青岛科技企业已经形成了梯次发展的“金字塔”。而位于“塔尖”的,就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硕果。
 
今年,通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颠覆性技术频频在青岛面世,为“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开了个好头”。
 
即发集团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示范线正式启动,年产能可达1000吨。该技术以二氧化碳为染色介质,整个染色过程脱离了水和化学助剂的使用,推动了传统有水印染的革命性升级和颠覆性创新,使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在国际继续保持领跑地位。
 
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贴地飞行”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
 
赛轮集团采用新型胎面胶材料制造而成的“液体黄金”轮胎,可使轿车胎的滚动阻力降低30%以上,卡车胎的滚动阻力降低40%以上。使用该轮胎的轿车行驶15万公里,可节油797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9吨;载重卡车(按18条轮胎计)行驶50万公里,可节油2.78万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9.4吨。
 
领全球行业之先的颠覆性创新成果频频面世,不仅意味着青岛布局未来产业的决心正逐渐变成现实,也描绘着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除了颠覆性产业技术,重点科技项目的落地也是城市科技创新见实效最直接的表现。今年,国际领先医药健康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在青建设“分中心”;精准医疗与基因检测头部企业元码基因在青设立总部;全球领先的空天大数据龙头企业中科星图在青设立民用产品总部;市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在青共建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研究院(青岛),剑指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重大科技项目落地青岛的节奏如鼓点般紧凑、密集。
 
通过提升科技服务,青岛做大了科技企业的“体量”;通过拉长发展“长板”,青岛锻造了科技产业的“质量”。今年以来,青岛以创新之名,在全国各类科创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在前不久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科创实力调研报告》中,青岛位列“科创领军城市”,城市科创研发能量、转化能力及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十;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位列全国第十。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